“重创”之后,口服美容卷土重来,竟有品牌默默赚了10多亿

近年来,随着市场上“内调外养”概念越来越成熟,口服美容品开始走出“央视曝光”的阴霾。不仅消费者对口服美容品的关注度日益提升,而且品牌以及渠道商也在尝试抢占这一市场。

从众多传统品牌试水美容口服,到Lumi、Swisse等品牌相继切入CS渠道,再到优资莱单品牌店、植然方适等新兴品牌重点布局,口服美容正在重新燃起渠道的关注。

 

“重创”之后,口服美容卷土重来,竟有品牌默默赚了10多亿.jpg

 

口服美容品类大洗牌

在微商、电话销售等渠道卷土重来

作为一个很早就被提及的细分品类,口服美容并非新鲜事物。2004年,FANCL在中国内地引进胶原蛋白饮品后,众多品牌以及医药公司纷纷跟进,推出胶原蛋白饮品。一时间,市场上销售的这类产品不下百种。

但看似繁荣的口服美容市场,跟风者众,创新者少。加之市场不成熟,很多品牌很快尝到了“苦果”。

2013年,央视《焦点访谈》对市面上胶原蛋白饮品的功效和生产成本调查发现,超100元的胶原蛋白口服液成本只有1.6元,加上其他环节的费用,成本也就4左右。同时,央视对其功效也提出了质疑,认为部分产品夸大宣传,卖的是概念。消息一经曝出,口服美容市场一时陷入困境。

随后一年时间,口服美容市场经历一场大洗牌。曝光事件对线下渠道的对口服品类的信任度急剧下降,且消费者退货络绎不绝,门店谈胶原蛋白饮品“色变”。

这次事件也是一次契机。首先,部分品牌由于产品品质,业绩大幅下滑,直接消失在公众视野,无疑给了其他品牌发展的机遇。其次,有了前车之鉴,品牌纷纷规避夸张宣传,并且推出了更多细分功能的产品。

风波过后,经过几年的调整,口服美容在线下渠道表现依旧低迷。但记者发现,其在电商、药房以及电话销售渠道卷土重来,转移了新战场。以电商渠道为例,记者在天猫检索“胶原蛋白口服液”,发现售卖品牌高达143个。

据口服美容品牌Lumi中国内地公司养美生物技术(上海)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黄江伟透露,Lumi在中国内地电商渠道以及电话销售渠道业绩均在5亿元左右,增长十分明显。除Lumi外,绿瘦等品牌在电商以及电话销售渠道的表现也可圈可点。

 

优资莱单品牌店总经理朱政权认为,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渐提升,人们日益重视健康问题,由化妆品延伸到保健品显得水到渠成。作为保健品中重要组成部分,口服美容在市场中的接受度以及市场需求度正在提升,这种需求或许能滋生更大的市场。

根据中商情报网此前发布的《中国口服美容产业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》,中国口服美容市场目前规模为200亿元。以现阶段的情况来看,口服美容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。

 

2

 

百强领衔

CS渠道重拾口服美容品类信心

纵观目前口服品类的销售渠道来看,主要聚焦在电话销售、电商、药房等渠道,CS以及商超等线下渠道的占比依然不高。记者走访河南、福建、浙江等化妆品店发现,大多数门店内口服美容产品销售比例都低于1%,部分门店内甚至没有引入口服美容产品。

周天名妆董事长周天杰便明确表示,门店依然会以化妆品为主,暂时不会考虑口服美容产品。

不过,在黄江伟看来,尽管口服美容在专营店渠道销售占比不高,但它却是与专营店高度匹配的品类。黄江伟告诉记者,与药房以及线下渠道不同,专营店更加注重体验,重视消费者需求,能够直接传递口服美容产品的产品理念;其次,专营店现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,在轻医美等项目监管趋严的情况下,店主正在寻找新品类,口服美容这种重品质、轻促销、高毛利的特性正好满足门店的需求。“未来一到两年内,终端零售商或将扭转对口服美容的看法,重新看重这一细分领域。”

据记者了解,Lumi自2016年底启动专营店渠道后,在短短一年时间内,进驻了妍丽、美乐、金梦妆、惠之林等百强连锁,其2017年在CS渠道的回款超过5000万元。除Lumi外,Swisse在完善母婴、商超、药店等渠道之后,不仅进驻了屈臣氏、万宁以及山姆会员店等,而且也已经在部分区域试水专营店。

事实上,部分百强连锁已经开始重视口服美容。据黄江伟透露,在妍丽系统内,不仅引入lumi、Swisse等品牌,同时还打造了自有口服美容品牌,该品类在妍丽系统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3.5%。

对于口服美容在专营店渠道的发展潜力,惠之林化妆品连锁运营中心总经理付岗也抱有期待。“门店此前并没有重视口服美容类产品,但由于部分高端消费者对内调外养的需求,惠之林也开始引入Lumi等品牌作为补充品类。”付岗表示:“未来会将口服美容品牌的数量控制在2-3个左右,满足部分消费者需求。”

从谈起色变到主动引进,专营店渠道对口服美容的态度正在逐渐改观。在部分百强连锁的带领下,口服美容产品有望在CS渠道重新迎来发展机遇。

 

3

 

口服美容推广难在哪?

虽然前景广阔,渠道也正在逐步认可,但不可否认,口服美容类产品的推广依旧很难。

2016年,纽西之谜将目光瞄准到口服美容上,希望走出一条“内调外养”之路,但不到两年时间,纽西之谜就放弃了这一战略,将推广重心转向轻医美,仅仅保留了几个口服美容的单品。

谈到战略重心转移的原因时,纽西之谜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中国消费者对口服美容产品的接受度远没有达到预期,她们对产品的即时效果要求越来越高,而口服美容产品见效慢,明显不符合这一特征。”

事实上,除见效慢外,中国消费者对口服美容产品的接受度远待提升。一般而言,谈到口服产品,消费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与食品安全问题联系起来,对口服产品始终有顾虑。

对很多品牌而言,要推广口服美容品,最大的难题就是消费者教育。在国外,口服美容之所以发展很快,在于教育比较成熟,消费者对其已经十分熟悉。比如,FANCL在旗舰店中不仅随处陈列肌肤检测仪,而且还有国家专业认证的咨询师可以为顾客提供一对一专业咨询。又比如,DHC每月推出DM手册,给消费者普及各种知识。

除消费者教育外,平衡渠道也是一个较大的难题。在中国市场上,很多新兴口服美容品牌不愿意选择线下以及传统电商渠道,而是首选微商以及移动电商。

之所以选择后者,黄江伟表示,“投资线下渠道风险系数高,做起来较为吃力,而传统电商平台的流量也大不如前,买流量的效果有限。”但这导致的结果是,很多品牌在微商以及移动电商“倒腾”几年后,便销声匿迹,得不到长远发展。

整体来看,口服美容产品要想重新崛起,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